混合和洋風格的"二結穀倉",建立於日治時期,迄今已有八十多年之久,
在二戰期間負責收購稻穀並精製後,再轉運至台北或出口海外,
後來因農業技術的進步,使穀倉的功能不再,最後閒置並停用,
幸好後來被列為縣定古蹟,並委外經營,才讓這老建築能再重現其風華。
來到<二結穀倉稻農文化館>的門口,就有兩個木偶鞠躬歡迎遊客的到來。
進入館內每人須收清潔費50元。
門票的造型很有趣,就像是火車票,還蠻值得收藏留念的~
至於裡面的空間呈現長條型,
是由過去的「農會辨事處」、「碾米工場」及「榖倉」等三部分連接而成的,
而售票處這裡就是過去的農會辦事處,如今則成為喝茶休息的空間。
由於天氣實在是太熱了,所以我們決定先坐下來喝杯飲料消消暑後再繼續逛。
這裡的飲料均一價,都是50元,可以用門票全額折抵。
我們點了麥茶和紅茶,潔西卡個人覺得還蠻香純的,至於有多好喝呢,
瞧潔西卡還來不及拍照,右邊那杯紅茶就被小恆恆喝到只剩半杯就知道了~
如果不怕熱的朋友們,也可以選擇坐在後方半戶外的座位區。
由於這裡就緊鄰二結火車站,所以戶外的造景是仿火車站設計,有月台也有火車。
不過在這假月台後面就是真正的鐵軌,所以不時就有火車呼嘯而過,
只可惜火車速度太快了,潔西卡來不及拍照。
另外室外空間還有放置大型的童玩,有興趣的朋友們也可以玩看看。
不過我們今天的重點是來參觀的,所以就往另外兩區前進吧!
而往參觀區域的入口處旁有個大灶,不知是否也是當年遺留下來的呢?
接著我們要開始參觀囉!
先來介紹這棟建築,它是會呼吸的建築,具有防潮及排熱的功能,
非常適合用來儲存稻米。
為了通風的需求,磚牆上留有小洞,也就是穀倉的氣孔,
至於地板下方白色的部分,原本為儲穀倉庫的傳送帶,如今則成為參觀用的走廊。
一樓的部分在過去是儲存稻米的倉庫,如今則成為展示館,
每個空間內都各有不同的展示品、解說看板、小遊戲,甚至是小型閱覽室等。
<互動遊戲↓>
<閱覽室↓>
此外,為了保存台灣傳統的文化,一樓的另一側走廊規劃了一個"陣頭文化"的展示空間。
<報馬仔、舞獅↓>
<大神尪↓>
<官將首↓>
<神轎↓>
<紅龜粿↓>
接著來到二樓,這裡的空間則用來展示早期的農具及機具。
接著再回到一樓,先前有提到這裡是由三棟建築連結而成的,
接著要參觀的就是最裡面的空間,這裡應該是以前的<碾米工廠>吧,
裡面的木造設備均採最上等的檜木材質。
而且這裡保有許多早期的碾米機具,而中間這台有三層樓高的機器應該就是碾米用的吧!
接著我們從一旁的木梯走到三樓,也就是機器的最上面,
提醒大家,由於樓梯非常陡(應有超過45度),
所以上下樓梯時,尤其有小朋友同行的話,可千萬得要小心再小心!
到了三樓,機器前面有個黃色看板,似乎應該是導覽用的,只是現在空空如也,
所以光只是看機器,潔西卡也看不出個所以然來。
但柚子把拔猜測過去應該是將稻榖放在最上層,
然後通過各道關卡後,最後來到一樓後就會成為白米了,
不知是真的還假的啊!
(旅遊日期:2016/06/09 小恆恆3y3m)
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
【相關資訊】
官網or FB:大二結文化基金會(二結穀倉稻農文化館)
地址:宜蘭縣五結鄉三興西路171號(鄰近二結火車站)
電話:03-950-1680
門票:50元
營業時間:09:00-17:00
停車場:免費停車